 武夷山古崖居位于水濂洞景区,章潭涧南面、丹霞峰岩腰一条狭长岩洞之中,远望崖居遗构,离地数十米,镶嵌于半崖岩穴,不见天,不着地,上覆危岩,下临深渊,俨然空中楼阁;细观穴中建筑,大小数十间,一色木质构架,或深藏,或临崖,悬楼吊脚,风格古朴,恰如燕巢附梁,体现了古代武夷先民的智慧和胆识。相传宋代就有山民穴居于此。据崖居洞中的摩崖石刻记载,此处建筑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当时战火由江西烧入崇安,崇安富豪纷纷在武夷山各处天险构筑避难所,此是其中之一,城中士绅架天车(轳辘)从岩底吊木料至岩半狭洞之中,再倚势架设木楼、厢房和贮藏室等,木楼恍若空中楼阁,上仰悬崖,下临深涧,正面无路可攀,当年有军队在此围攻多时,未果。后山有小经可通,奇险无比,曲折盘旋,履险攀萝,顺悬崖裂隙而涉,方可达。战火过境后,仍有富豪人家岩居于此,直至光绪二十六(1900)还有人居住,至今崖居构件尚完好,并留有石臼、瓮盆等生活用品及三处摩崖石刻。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悬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占地48万m2的汉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筑材料、文字瓦当、铁器青铜器等,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